金融大鳄
让索罗斯赢得国际声誉的,是狙击英镑。
1992年英镑受到攻击,缘于当时欧洲汇率机制陷入困境。从1979年开始启动的欧洲汇率机制,是计划中建立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第一阶段,这种机制不 是让参与的欧洲各国货币汇率固定在黄金上,也不是稳定在美元上,而是相互之间在一个规定范围内浮动。由于德国在欧洲经济中的火车头地位,核心的汇率以德国马克为基准。一旦汇率浮动超出这一范围,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有义务进行干预。1992年2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就建立欧元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将在2000年前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的货币。然而,事与愿违,德国由于承担两德统一的巨大成本而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得不维持高利率,致使马克走强。相形之下,英镑、里拉等则处于弱势。
"山雨欲来风满楼",1992年7月就有6位英国货币专家联名写信给伦敦《泰晤士报》,要求英国政府降低利率以克服经济的不景气,甚至考虑从欧洲汇率机制中退出。对于英国政府来说,可以降低利率,但前提是德国也降低利率,否则将意味着英镑与马克的固定汇率的破裂。
索罗斯看准了这个机会,他为此还和德国央行行长会谈过,他把赌注押在德国一边。事实证实了索罗斯的判断---德国联邦银行拒绝了来自英国政府方面的多次请求,坚决反对降低自己的利率。索罗斯相信货币汇率机制的分崩离析是一步步发展的:先是货币汇率,然后是利率,接着是股市的下跌。他抛售了70亿美元的英镑并购进了60亿美元的马克和少量法国法郎;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英国股票(假定一个国家的股票会随着其货币贬值而升值);投资于长期的德国和法国债券市场,同时卖空德国和法国的股票(德国的马克升值将损害其股票,但对债券有益,因为利率将降低)。索罗斯在这场赌博中运用杠杆手法投入了100亿美元。结果不仅迫使英镑退出欧洲汇率体系,还使他赚了10亿美元,赢得了"英格兰银行征服者"的称号。
当然,这里也有英国政府的功劳,为了政治的原因,他们居然决定不惜代价要留在欧洲汇率体系之内,在9月16日英国政府最终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黑色星期三",他们甚至在一天内两次提高英镑利率(从10%提高到12%、15%)。当然,最让索罗斯们高兴的是,英国政府决定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几百亿外汇储备对上万亿投机资金,这是包赔不赚的买卖,英国纳税人的血汗钱转眼成了索罗斯们的利润。更使索罗斯得意的,是他因此得到了媒体的集中报道,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大明星。
此后整个90年代可以说国际汇率体系动荡频仍,给索罗斯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在墨西哥、在俄国、在东南亚,从卢布到泰铢、港币,到处可见索罗斯活跃的身影,不管他最后落得盆满钵满还是折戟沉沙的结果,都不负他"金融大鳄"的大名。其实,在媒体集中炒作下,索罗斯常常成为一些政府机构与社会势力的替罪羊,体制的缺陷与错误的决策遁形于"国际阴谋"的舆论烟幕中。客观地说,正像大型食肉类动物在自然生物链中有不可取代的功能一样,"金融大鳄"通常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金融市场的缺陷,加强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当然,这一切都遵循"森林法则",表现为血淋淋的教训。
索罗斯:“自我强化”必然导致“大起大落
索罗斯认为"自我强化"必然导致"大起大落"。在他看来,市场中的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偏差是始终存在的。有时候这种偏差很小,并且会相互接近,他称之为"近均衡"现象,索罗斯对此没有兴趣。有时候这种偏差很大,并且不会相互接近,他称之为"远均衡"现象。索罗斯感兴趣的正是"远均衡"现象。但是,"远均衡"现象又有两种:一种是尽管认识和现实相差很远,但是状态是稳定的,即"静态不均衡",这种状况仍然不是他的兴趣所在;另一种是状态不稳定,市场变化迅速,认识和现实的偏差越来越大,直至两者之间的差距大到非发生一场灾难不可,即"动态不均衡",而这恰恰是索罗斯最感兴趣的。"动态不均衡"是"自我强化"的结果,"自我强化"的发展必然使投资者进入一种盲目狂乱或者"类兽性"的失控状态,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市场越不稳定,越多的人们被这种趋势影响;这种随趋势投机的影响越大,市场形势就越不稳定"。最后,当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局势失控、市场崩溃,相反方向的"自我强化"过程又会重新开始。市场参与者的任务不是要设法去纠正市场,而是要"走在市场曲线的前面",超前掌握趋势,"在混乱中取胜";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当设法主动去推动趋势的发展。这就是索罗斯的"大起大落"理论。
索罗斯的理论,反映了国际大金融投机家的思路。索罗斯几次投机操纵市场的得逞,使得他有时甚至会有自己是"上帝"的感觉。正是这种自我膨胀的"自我强化",使得他在1998年8月香港市场投机失败,招致大约100亿港元的损失。了解索罗斯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在当代世界"金融战争"中知己知彼,在金融开放过程中防范风险,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主权独立。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普通的投资者该不该学习索罗斯呢?
索罗斯的理论确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他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第一,这是一种适用于"大起大落"市场的理论,这与我国当前以"稳定"为基调的市场是不和谐的。第二,这是一种利用混乱、制造混乱的理论。不要说一般的投资者,即使是大机构和庄家也极少能够有这个能量,普通投资者想学也是学不到的。既然如此,看来只能对他的理论欣赏一番,要想"心动不如行动"是不可能的。
索罗斯的困惑
对每一个股民来说,提到网络股总会有一种异样的心情,原因就是网络股的表现让人感到非常为难,有人认为它是"鸡肋",处于一种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境地;悲观者认为是陷阱,是那些所谓的高科技公司编造的一个美丽圈套来骗钱;乐观者认为它是馅饼,具有高成长性、巨大的利润想象空间和不断上升的股价;当然更多的人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看法,有时这几种看法交织在一起。的确如此,网络股让许多人大发横财,也让许多人损失惨重。最近英国的《卫报》说,索罗斯因为看空了网络股,结果使他的量子基金损失高达7亿美金。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认定网络股会很快下跌,结果的发展态势出乎他的预计。看到这则消息,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索罗斯,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几乎名满全球,但又是一个最富争议的人物,特别对亚洲人们来说更为复杂,由他引爆的亚洲金融危机惨象至今还历历在目,挥之难去。很多人都知道索罗斯是一个可怕的金融炒家,其实索罗斯也是一个超级的慈善家,同时还是一个金融专家,而且也可称得上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文章比一般经济学家毫不逊色,他的哲学文章使他可以跻身于哲学家行列。笔者认为,索罗斯之所以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根源于他对金融市场和现实世界清楚而深刻的认识,他认识到由无数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和政府要员所设计的国际金融制度其实存在巨大的空隙可钻,自认为固若金汤的国家金融防御体系其实不堪一击;由于他对金融市场的超人认识和"大彻大悟",使他能在金融市场屡屡得手,财富爆增。
但是令索罗斯十分困惑的是,原本认为(或经过推断)注定要下跌的网络股票,可是如今非跌反涨,判断上的失误必将带来财富和声誉上的巨大损失。这个事件也向索罗斯和整个全球股民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网络股究竟是不是泡沫股?如果是,什么时候会破裂?如果不是,如何真正令人信服的解释它的种种特殊性?象国际最著名的投资机构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都在对网络股的认识上发生了严重的偏差,究竟是人们的认识问题,还是网络公司的价值正在接受传统观念的考验中出现了问题呢?
这样的认识将会对网络经济本身带来什么影响呢?都是值得人们进行深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从美国的股市来看,网络股不是泡沫股,至少还没有出现过破裂的现象,以及即将要破裂的征兆,当然不能排除某些股票的泡沫成分和目前整体被人炒作的现象。网络股是实实在在的,它是建立在高科技之上的。它可以带来利润,也可以带来收益,具有高成长性一面。它对传统经济产生巨大的改造力量,并从中获取巨大的收益,并且在不断创造巨大的新兴市场。当然,如果你买了Amazon.com的股票,觉得它是泡沫的话,可以卖掉就是了,但是它比传统书店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索罗斯为什么出现重大的失算呢?
从一些报道来看,索罗斯并不是一个狂热的赌徒,他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是基于自己的计算和判断的,对于网络股的分析和预测,我想他可能还是采用传统的预测方式,用传统的股市运算公式来推演网络股的价格走势,真是"智者千虑,终有一失"。
当然,对网络股认识的偏差,绝对不只索罗斯一人,有许多基金可能损失也十分惨重,只是没有被注意罢了。也就是说,对网络股的认识,必须用新眼光,否则总会出问题。可以说,对网络股的认识的混乱,根源于人们对待网络经济本身的缺乏了解,认识已经远远落后于实践,我们当前许多新鲜的网络经济现象还是用传统的老眼光来看待。缺乏象索罗斯那样能够深刻地认识金融市场的经济专家来认识网络经济。
也许还有舆论害苦了索罗斯,长期以来股市上一直存在一种声调,那就是网络股是实在的网络泡沫,不只是股评人士,重要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也是如此看待的,甚至包括IT界本身的评论家。谁能不注意舆论呢?
索罗斯的困惑,也就是时代的困惑,大众的困惑,那就是不能清楚地认识网络股。这种困惑给索罗斯留下的不只是财富的损失,还可能有心中的痛。(注: 网络资讯@子浪整理) |